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书画评论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书画评论 -> 查阅
翟东: 古今书法教学刍议


来源:无    浏览次数:4314    日期:2021/6/11

 

 

<<兰亭序>>(局部)

编辑: 大为书画网
作者: 翟东

    自殷商先民拉开识读和书刻甲骨文教学的序幕,随着文字的衍化与发展,在国家地方官学及小学以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的形式展开了书法教学。发展至现今,当下已有200余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书法专业。在教学方面,则以临摹或格式镶字世代传承,“文革”后又出现了林林总总的格式,通观古今书法教学可谓可圈可点。在这里,笔者就40多年致力数据量化坐标导示书法教学中所思所感所悟所想,做以坦诚倾诉。

对临摹教学的感悟

    临摹。“临”与“摹”是两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古今学习书法或绘画技法借鉴继承经典作品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摹,描红、双钩、描影、沟槽式教学均属摹。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人们借助双钩和描影,经过反复的训练期盼准确掌握碑帖的笔墨节奏、文字形态,待有基础后转入临习。虽说摹是初始阶段的好手段,能强化“节度其手”,目的是实现生理机制的动力定型或所说的肌肉记忆,但摹被动机械,抑制了主观能动性,难免陷入僵化的境况。  
    临,以经典为范例,可面临、背临、意临等,成为很多人津津乐道并热衷的方式。在无辅助和没有参照点的情况下写经典碑帖,需要细心揣摩、反复调整书写状态,强化细察强记,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告诫子孙遇有好的碑帖要临习数千遍。如此,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临帖无法回避随意性和盲目性,忽略了客观规律,往往会淡化人的智慧和经验,有时也会偏离书法教学必须抓好正确重复的轨道。
    姜夔《续书谱》有言:“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易失”“多失”反映出的要害既抑制了主观能动性,又忽视了客观规律。实践论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坦率地讲,临摹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塑造了书法大家和书写人才,使很多人登堂入室,传承、普及、推广了书法文化,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书法教学的不二之法;另一方面,书法自我教育现象、唐宋“书学”几度兴废、弘文馆的“坍塌”等,几度警示我们仅凭单调乏味的临摹难以承担和统领书法教学重任,虽不愿承认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对格式教学的考量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写道:“借助习字格,较好地把握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匀称,端正美观。”把碑帖范字镶入格式中辅助教学已是一贯的模式。
    首先是九宫格。唐朝人依据文字结体必有“心脏”的理念,创立了八个宫格环抱中宫的九宫格,改变了书法教学无边界、无点线、无标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缩小了临摹的误差,开创了用格式进行书法教学的先河,对后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依然有人用九宫格著书教学,其功不可没。客观地讲,由于对文字诠释的主观片面,导致其一是格式没有经纬线,无法区分左右和上下结构的汉字,无法辨别构件之间的关系和变化;二是八面相拱的中宫,只有上下、左右四个宫与中宫保持相等,四个角宫仅角与中宫相连,有失公平而又削弱了用武阵地;三是没划分字与框的间距,淡化了“中宫”和“井字线”的作用,有人将四个角宫的中心相连,虽弥补了字与格的间距,但因其比例不协调而被束之高阁。
    再是田字格。人们以方块字的方字格理念塑造了田字格,是坐标格中最简单的一种,语文教材和书法教学多用之,虽出现得较晚,但流行得甚广。优长是中竖线、中横线划分了左右、上下结构均等的合体字,对中间长横、长竖、竖钩及文字中轴有标示作用。说汉字是方块的,从雕字模、铅字块、软件版,或从区别线性文字的角度讲无可厚非,汉字的门字框、国字框确是方形。但在2500个常用字中方形字只占10%,以少带多、以偏概全地抹杀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形态。书法教学处理的笔画有长度、角度、弧度,少则1画,多则36画左右,且结构的疏密、欹正、大小、宽窄等均有变化,田字格所能明确的仅有中心点,无法标示统领指导繁复的汉字教学。以“十”字为例,老师用田字格讲解示范,试问横与竖在哪起笔、到哪收笔?与框的间距如何确认?田字格能说得清、讲得明、教得准吗?学生能学得对、写得好、练得快吗?教学的含糊其辞,势必导致不断重复错误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相关人士一直在设法解决已成共识的无教学法问题,虽然实施了很多举措,但由于对文字的界定与格式操作脱节,不能驾驭导示繁复的汉字,导致了教学的残缺与无奈,又何谈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对“书学”兴废的追思

    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所文艺学校——“鸿都门学”,此后相继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专科学校,“书学”就是随之诞生的一所专科实体学校,起于何时不详,终结于南宋。
    何为“书学”,《辞海》书学条目注释为“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文献记载唐宋书学课程均以《论语》《孝经》《说文》《字林》《字说》《尔雅》《博雅》等典籍为主,唐代关注从政能力和楷书教育,希望学生都成为合格的官吏,因此要求学员每天临写一份经典或若干个汉字,学制2至3年;宋代书学是书法教育的主要场所,设置了篆、隶、草等课程,比较看重书法技能的培养,要求每天写一幅字,没涉及教学法,学制六年,具体可详见《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唐宋书学课程设置简表。
    唐宋时期书学曾几度兴废,文献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采纳建议设置书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徽宗皇帝深知朝廷政务活动急需书写人才,官员书写素质也亟待提高,为确保教学效果还特意修订了“书画学敕令格式”,可仅两年经权衡利弊就废除了。这绝非简单的儿戏,其内心充满了纠结和无奈,虽说与统治者的心态、时局、经济状况难以分开,但从摆在眼前的课程设置看,作为以书写技能为主的教学,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是难以撑起门面、统领教学的,既然依靠临摹便可以练字,又何必举朝廷财力兴办学堂!
    近几年,很多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书法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高效的教学法则,以临摹实施教学,总觉势单力薄,亟待改革完善。虽说眼下各种教学搞得风生水起,但别忘了唐宋书学及弘文馆给我们的警示,不从根本上解决完善教学体系,书法特有的自我教育依然是无奈的选择。
    人类已跨入数据领域,书法还安之若素地沿袭着简单的教学模式,着实令人遗憾与失望。为发挥主客观相结合的法则,实施先形似、再神似的教学步骤,笔者40多年来用数字研究分析汉字和量化坐标点线,来寻求统领驾驭笔画形态及结构分组的规范法则,希望其成为传统临摹教学转型革新高效的上乘之法,也期盼能够唤起书法教学的生机。

来源: 中国书画报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